近代史上經典照片集 
這是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

   
1972年6月8日,越南戰爭已接近尾聲。
久戰不勝的美國軍隊已經變得歇斯底里,對著平民村莊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轟濫炸。

照片拍攝的是
一群孩子被從天而降的燃燒彈嚇壞了,而四處奔跑的情景,!
特別是中間那個小女孩,
因為身上的衣服被燒著,不得不赤身露體地在路上奔跑。
 
這個景象十分鮮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極度恐懼,
它撕扯著每一個富有正義感、同情心的讀者的心。  

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國《紐約時報》的頭版上,一下子成了轟動一時的話題。
它逼真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性,顯示了戰爭對人類靈與肉的深重傷害。
 
美國人早已被這場遠離美國而無休止的戰爭弄得漠然麻木了,
但這幅照片重新又喚醒了他們的良知,於是一場反戰的浪潮再度興起。

不久,越戰宣告結束,人們說,是這幅照片促使越戰提前半年結束。
1973年,這幅照片榮獲美國普利茲獎,
同年,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又被評為年度最佳照片。  

照片中的小女孩名叫潘金淑,當年9歲。照片成名之後,她成了新聞攝影跟蹤的人物。
成年後,她移居美國,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,以自己的經歷講述和平的意義。
1996年,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,但背部還留有當年燒傷的疤痕。  

作者黃功吾是一名戰地攝影記者,當年只有22歲。
非洲大陸,充滿了天災與人禍
 
20世紀80年代以來,非洲少雨,連年乾旱,
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饑餓中、在瘟疫中備受折磨而走向死亡。
 
許多記者在那裏拍攝的鏡頭觸目驚心,令人不寒而慄。
 
這幅作品很具代表性
記者前去採訪旱情十分嚴重的烏干達,深深地為那裏經受的苦難而感動。
他沒有一般化地去拍攝面黃肌瘦的災民,也沒有去拍攝寸草不生的乾裂土地,
而是拍攝了一個對比強烈的鏡頭~豐潤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,
從而表達出自己對於乾旱惡果的強烈感受和向社會呼籲的熱望。
 
作者大膽的畫面剪裁,捨棄了對比以外的一切東西,
而使人們的視覺感覺強烈而集中,強化了照片的視覺衝擊力,
使乾旱帶來的深重苦難在無言中得到充分展示。

新聞報導攝影以瞬間紀實的使命為優勢,
然而,在拍攝的一瞬間,又能以恰當的構圖、生動的形象衝擊人們的視覺,
震撼人們的心靈,則是十分難能可貴的。
 
薩姆‧希爾 1937年
 
1937年5月,德國“興登堡”號飛艇順利飛躍大西洋,
正要在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基地著陸時,因撞擊建築物而爆炸起火。

這一災難是人類的悲劇,更使德國國家尊嚴嚴重受損。
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,飛艇曾經是一種力量的象徵。
它意味著將來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駕馭天空。
 
30年代,由於飛艇的成功,德國人曾經認為未來的天空將是他們的舞臺,
就像英國人從前稱霸海洋那樣。
“興登堡”號是飛艇中最好的一隻,然而卻如此慘敗。
當時,這一事件被22架電影攝影機和許多攝影師拍攝下來。
因為大家早就架好設備,對準天空,要拍攝它成功著陸的鏡頭,
卻未曾料到拍下這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。  

半個多世紀過去了,但人們頭腦中仍牢記著這個畫面,這驚心動魄的瞬間。
由此,也可以看到攝影化瞬間為永恆的獨特魅力。
 
作者是《波士頓先驅美國人報》記者
 
聽到火警後,他連忙開車趕到現場。
一邊朝火場跑,一邊把攜帶的兩台相機調好光圈和快門,同時觀察著著火房屋的情況。  

緊張中,一名消防隊員正跨到太平梯上,
想幫助已經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兩個女孩~19歲的戴安娜和3歲的蒂亞娜。  

作者用鏡頭密切地注意每一個落下的東西,沒想到卻拍攝到了這樁慘劇的全部過程。  

第二天,這組照片見報後,波士頓居民大為震驚。
人們被激怒了,強烈要求當局採取措施,檢修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。
波士頓政府在24小時之內對全城的樓房進行了檢修,以使人們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。  

這幅觸目驚心的照片,令人目睹了慘劇的過程,顯示了攝影紀實警示社會的強大力量。  

這組照片榮獲了美國普利茲新聞照片獎。
其中這一張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(wpp)年度賽中被評為最佳新聞照片。
 
美國 洛高‧莫洛比托 1967年

事情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。
7月17日早晨,電線工人蘭度‧贊比安到傑克遜維爾市進行例行檢查時早晨,電線工人蘭度‧贊比安到傑克遜維爾市進行例行檢查時,
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壓線,立刻被電擊得不省人事。
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馬上跑過來搶救。  

畫面上是
最先跑過來爬上電線杆的工人湯普遜。
他發現贊比安已經窒息,馬上用口對口的方法進行人工呼吸搶救。
隨後的工人上來一起把贊比安救落到地面,送往醫院,終於從死神手裏奪回了贊比安的生命。  

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,這是偉大的一吻。  

作者洛高‧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經驗的記者,
當他走在路上時,聽到人們驚慌的叫喊,便馬上跟著跑了過去,觀察事態的發展,
最終拍攝到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。  

讓世界充滿愛,這個鏡頭讓人們看到人間深深的愛。 
第二年,這幅作品獲得了美國普利茲大獎。
 
 
美國(尤金.史密斯)

二次大戰結束後,日本經濟逐步從廢墟上復蘇,發展迅猛。
然而,隨之而來的工業污染也日益嚴重。

由於一家名叫“奇索”的化學工廠,不斷向海裏排放含有大量水銀毒素的污水,
以致當地漁村許多人得了一種怪病:四肢萎縮,全身痙攣,導致死亡。  

史密斯得知這一情況,決定用照片揭露這種污染環境的罪惡,為受害的人們討回公道。
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幫助下,他開始到水俁村採訪。
 
在三年半的時間裏,他和漁民住在一起,吃在一起,拍攝了許多真實的鏡頭。
廠方為了阻止他採訪,雇用了打手多次襲擊他,以致被打傷住進了醫院。
 
但他“九死不悔,永不妥協”,終於拍攝到了上千幅照片,完成了採訪。
他選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《水俁》的畫冊,發行量達到三萬冊。
這個專題不僅轟動了日本,也轟動了全世界,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高度重視。
他的這些作品,有如喚起人們共同起來保護環境的警鐘。
 
 
(美國)道格拉斯‧馬丁1957年
 
1955年,美國黑人為爭取種族平等的鬥爭從蒙哥馬利市開始。
 
當時的黑人牧師馬丁‧路德‧金成為運動的領袖,
他主張非暴力的鬥爭,在爭取種族平等運動中享有無可爭議的領袖地位。
鬥爭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。
 
1957年,美國政府廢除了許多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制度,
這幅在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榮獲年度大獎的照片,十分典型地記錄了當時生動的情景。  

1957年,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剛剛宣佈解除種族隔離,
 
黑人女學生多羅茜‧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學考入當地中學,但是遇到種種阻撓,
結果,美國總統艾森豪派1000名空降兵到該地護送這九名黑人學生入學。
但是,軍隊能壓服暴徒,卻壓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觀念。
 
這幅作品中,一群男生在黑人學生後面出洋相,
校方的兩個護送人,神態也截然不同,一個是堅定神聖地履行職責,一個是很不情願地鄙視態度,
似乎代表了美國人中對廢除舊制度的不同態度。
 
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學生臉上流露的莊重與自尊,
她勇敢地走進充滿敵意的校園,只是為了捍衛黑人受教育的神聖的權利。
 
(美國)羅伯特‧傑克遜1963年
 
1963年11月22日,美國總統約翰‧甘迺迪在達拉斯被刺,
24日,被指控為兇手的奧斯維德在押解途中又被一家夜總會的老闆傑克‧魯比刺殺。
一時間,形勢變得極為錯綜複雜,至今也沒徹底偵破此案。
但珍貴的歷史鏡頭卻再現了刺客被刺的生動情景。  

作者傑克遜在得知甘迺迪被刺後,預感到事情僅僅是開始而並沒有結束。
因為有這種意識,他便十分關注事態的發展,
因而在魯比突然刺殺奧斯維德時,他才能不失時機地撳動快門,
在這偶然之中包含著必然發生的因素。

被刺而痛苦萬分的奧斯維德正處於畫面中心。
由於事出突然,押解人尚沒有反應過來,而我們的攝影師早已不失時機地撳動了快門。
 
(法國)亨利‧卡蒂埃~布列松 1954年
 
這是都市生活中一個極平凡的場景。
星期天,學校的假日。
 
一個孩子~顯然平時很頑皮~被派到街上去為爸爸買啤酒。
 
可貴的是,作者捕捉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實的情緒: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,
特別是在虛化街景和女孩子們稱讚他的眼光的烘托下,使他的神情更加突出。  

這種生活場景的瞬間,具有自然生動、令人玩味的情趣,顯示了抓拍的魅力。
 
 
 
 
印尼暴亂駭人聽聞,圖中是6名被害者之一
 
他被24名暴徒追趕到一小巷的死角處,遭到眾人大砍,以刀、匕首、棍棒加石塊的攻擊。
在被折磨致死後,暴徒首領當眾割斷了他的喉管。
此事發生在印尼暴亂後期,警方對此採取的惟一行動,
是在私刑結束後,移走了受害者的屍體。  

印尼學生1998年5月中旬在雅加達議會大廈外集會,要求結束蘇哈托總統的統治。
 
5月初,因為參加示威遊行的學生被殺,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,
有著不同種族和不同宗教背景的數萬印尼年輕人聚集到一起,要求對腐敗政治進行清算。
 
5月21日,執政長達32年之久的印尼總統蘇哈托辭職。執政長達32年之久的印尼總統蘇哈托辭職。
在此之前,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會屈服於抗議的壓力。  

蘇哈托的辭職並沒有結束該國動盪騷亂的畫面。
 
當各個團體在為填補權力真空而明爭暗鬥之際,無法無天引發的混亂在全國蔓延開來。
數千商人被搶、被殺。
其中華人的產業及人身安全受到首當其衝的侵犯,
許多華人婦女在騷亂中被有預謀地強暴,他們的家園被搶砸成了廢墟。
 
羅伯特‧杜瓦斯諾[法]巴黎 1953年
 
前面求職的姑娘正接受“面試”。
巨大的失業數字令歌舞廳老闆有了挑三揀四的權利。  

1953年,著名的攝影家羅伯特‧杜瓦斯諾受《攝影記者》雜誌之托,
拍攝了一組關於巴黎馬約爾歌舞廳的專題報導。
 
對於當時生活十分拮据的杜瓦斯諾來說,接受雜誌社這個合約意味著經濟困難的緩解。
但一向以拍攝嚴肅題材著稱的攝影家,卻在心理上很難接受以風月場為主題的報導任務。
 
然而,當他深入到馬約爾歌舞廳的生活中後,卻發現這裏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,
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可能代表社會文化的一部分。 
當時的馬約爾歌舞廳規模很小,只有僅能容納400人的觀眾席,
它還沒有雄心去爭取在歌舞演出界名播全球的地位。
然而,靠著為換一片麵包的姑娘們大膽的裸露表演,馬約爾歌舞廳最終聲名遠揚了。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嗑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